四诊辩证问诊之汗

2023/9/21 来源:不详

汗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腠理而成。问汗可辨邪正盛衰、腠理疏密和气血盈亏。问汗主要诊察有无汗出及其汗出部位、时间、性质、多少等。

询问要点

询问病人有无当汗出而无汗,不当汗出而出汗或汗出较多的现象。患者无汗时询问患者是全身无汗还是某一局部无汗,如是局部无汗出,详细询问其具体部位(如左半身、右半身、上半身、下半身等)。询问患者汗出的时间(如醒时、睡觉时、寒战后等)、部位(全身或某一局部)、量的多少、质地的稀或黏、颜色的有无及伴随的症状等,以区分自汗、盗汗、战汗、大汗、绝汗、黄汗、局部汗出(如头汗、心胸汗、手足心汗、阴汗)等。

一般规律

出汗时间

醒时:为自汗,多属阳虚。自汗与白天活动后出汗相关,是由阴阳失调或腠理不固导致的汗液外泄。治疗可适当进行体育运动、保持充足休息、使用中药如玉屏风颗粒、四君子汤等。

睡时:为盗汗,多属阴虚。盗汗指在睡眠的过程中出汗,清醒后不再流汗。通常是由于阴血不足,气机受到阻滞、障碍所致。可适当吃山药、核桃、枸杞、黑豆、乌鸡等食物,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麦味地黄丸、知柏地黄丸、大补阴丸等药物缓解。

高烧后,汗出身凉,脉静:为表证欲解。外感病恶寒战栗后汗出热退,脉静身凉者,为邪去正复。

出汗部位

头部汗:表虚,胃热,湿热上蒸。此外,阳气上越也可在头部出汗。不过也有不少医家提出,小儿睡时惯常头部出汗,无其他症状者,不属病象,不必治疗。明代儿科名医万全在《幼科发挥·心所生病·诸汗》亦分析说:“汗者心之液也,惟头汗不必治。小儿纯阳之体,头者诸阳之会,心属火,头汗者,炎上之象也。故头汗者,乃清阳发越之象,不必治也。”

心胸汗:又称“心汗”。常见心脾气虚与心肾阴虚,皆为虚证,但病因病机不同。

左右半身汗:也叫汗出偏沮,一般多为偏枯之先兆,乃气血偏虚之象。多由劳伤过度,久病失养,或失血过多等原因,造成气血亏损不足,不能周行全身,所以往往出汗的时候偏于半侧。须气血双补,方用八珍汤、人参养荣丸等加减。

手足汗:多见于阳明热盛、脾胃湿热以及脾胃虚寒。阳明热盛,津液受伤,未能遍身汗出,仅能从阳明脾胃经所主的手足处将汗发出。脾胃湿热而出汗者,多因饮食不节或外感湿邪,损伤脾胃,湿浊内生、蒸久化热、湿热蕴蒸、迫津为汗而旁达四肢所致。脾胃虚寒而出汗者,多因阴寒内盛、寒凝冷结、中气困滞、固摄失司所致,进而容易使身体形成冷汗外溢手足。

出汗情况

微汗:表虚时可有微汗,表症欲解时也可有微汗。表虚时可有微汗,表症欲解时也可有微汗。表虚汗出,一般多见于外邪袭表,腠理不固,营卫之气不和等导致。服用解表剂的较好效果是微微汗出,因此药物要温服,冬季还可服些热粥、姜汤或红糖水以助药力,服药后要卧床休息,并增加衣被,或增加室内温度,使身体微微出汗。

大汗:热在阳明经,或过服发表剂。大汗不止可导致亡阳。有见于外感病发汗之后,汗出表解而渐愈者。有热迫津液外泄,大汗出而里热转甚者。又有发汗太过而致大汗亡阳者。又久病气血两虚,大汗如雨不止,有虚脱危险。

冷汗:又名柔汗、阴汗,多由阳气虚衰,阴寒相乘,以致汗冷肢冷,甚则身冷。治宜益气、温阳等法。

热汗:阳气亢盛。《景岳全书》:“阳汗者,热汗也……阳证自汗或盗汗者,但察其脉证有火,或夜热烦渴,或便热喜冷之类,皆阳盛阴虚也。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,保阴煎亦妙。其或阴分虽有微火而不甚者,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之类主之。其有心火不宁,烦躁出汗者,宜朱砂安神丸、天王补心丹、生脉散之类主之。又有本非阴虚,止因内火熏蒸,血热而多汗者,宜正气汤或黄芩芍药汤、清化饮之类主之。”

战汗:指寒战后全身大汗出的表现。多见于正气来复之时。如战汗后热退,脉静身凉,表示邪去正安,元气恢复,是一种好现象。若汗出后四肢厥冷、烦躁不安,表示正不胜邪,正气随着虚弱下去,则是危重症候。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、中期。

粘汗:汗出如油,多见于大汗亡阳(绝汗)。许多汗症与心有关,发汗太过,可伤心阴而致亡阳;心气衰竭时,可见汗出如油。常见疾病有液脱、热汗、汗疱症等。

黄汗:为黄汗病或历节病。《金匮要略》:“黄汗之为病,身体肿,发热,汗出而渴,状如风水,汗沾衣,色正黄如蘖汁,脉自沉。”兼见两胫冷,身疼重,腰髋弛痛或小便不利等。由汗出入水壅遏营卫,或脾胃湿热郁伏熏蒸肌肤引起。治宜实卫和营,行阳益阴,方用芪芍桂酒汤、桂枝加黄芪汤等。历节病即痹证,关节疼痛,出黄汗,两胫热,脉沉弱,是肝肾阴亏虚,气血虚弱所致。

汗后肢冷:为阳气衰微。气虚不能摄津故有汗多,阳虚不达四末,失于温煦故有肢冷。

汗后身热:邪热不解。病人感受外邪之后,周身不适,头身疼痛,发热恶寒等,同时兼见汗出,然虽汗出而寒热不退,表症不减。外感表证病人,医生用解表药治之,病人亦按法服药,药后得汗出,但表证不除。这两种情况即古人所言"汗出不解"之义。至于原因,古人谓之"非风即湿"。

黄汗与历节

黄汗之热,身热足冷;历节之热,热无定处;又黄汗不必尽发热,历节则总无不热者。

黄汗,汗出必黄;历节病虽亦有黄汗者,然不必尽黄。

黄汗之汗,系出于遍体;历节之汗,则单独见于病发之关节。

黄汗是水湿伤阳,表气不固,证属虚多而在气;历节则风寒伤血,流入关节,证属实多而在血。故黄汗多肿冷而不疼痛,历节则以疼痛不可屈伸为主症。
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3g-city.net/gjyyf/6045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2014-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-6
    今天是: